當(dāng)下,沒有一種日常消費品能像茶葉特別是普洱茶一樣造就如此多的“大師”。
制茶,因了某人的選料、拼配技藝,造就了種種價值不菲的“名人茶”;存茶,因了某人有意或無意的疏忽,造就了風(fēng)靡業(yè)界的所謂“干倉”大師;泡茶,因了某人善用各種手法泡出適口的濃度,造就了圈內(nèi)圈外聞名的“第一泡”、“神泡手”;品茶,因了某人熟知各個山頭的茶性,能夠大致咂摸出茶區(qū)、樹齡、倉儲狀況等,造就了各類“蒙眼”品茶大師;乃至個別靠東拼西湊、復(fù)制粘貼攢出來一兩本茶葉“專著”的文抄公,也堂而皇之成了“研究大師”、“理論大師”。
對“大師”不斷祛魅的過程,正是品飲者自我提升的開始。初入門時,出于對品茶這個陌生領(lǐng)域的敬畏,多數(shù)人都會主動放低姿態(tài),洗耳恭聽。“大師”們的種種理論來者不拒,品發(fā)霉的“老茶”如飲甘醪;待到水平晉級,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,開始有所選擇地接受甚至質(zhì)疑“大師”們的觀點。面對各種茶時,“挑毛病”成了一種習(xí)慣,在這個階段會發(fā)現(xiàn)沒有一款茶是完美的,“大師”們的形象也不再高大,有的甚至可以與騙子畫上等號;品茶到了最高境界,面對一款茶時,心態(tài)早已超越了功利層面,笑看浮云,再不知“大師”為何物了。
在普洱茶領(lǐng)域,確實有一批不計名利得失的真正茶人,全神貫注于茶之本性,在制、存、泡、品的過程中陶冶性情,收獲無窮樂趣,以高尚的人格感召著茶友。他們中間卻沒幾個人肯以“大師”自居,甚至非常反感這個稱謂。這部分茶人,可為師,可為友;如果說,有人在自然狀態(tài)下“不小心”存放出了一款好喝的茶,并由此躋身“大師”行列,那么臭豆腐的發(fā)明者更有資格成為大師,畢竟臭豆腐的價格要親民得多。懷揣各種目的的“大師”,鼻孔朝天,時時擺出一副“老子天下第一”的姿態(tài),領(lǐng)受追隨者頂禮膜拜。這類“大師”,無論包裝得如何光鮮,最終脫不了一個“賣”字,各種“表演”還不是為了那些來路可疑的“老茶”賣個好價錢.
事實上,每一個被捧紅了的“大師”背后,都可能隱藏著一個或大或小的利益集團?!按髱煛痹谇芭_表演,跟班的在后臺數(shù)錢。少了“大師”這層光環(huán),生意自然沒那么好做了。
未有“大師”之前,品茶已經(jīng)進行了千百載,也未見什么不妥。如今“大師”成群,茶葉卻多了別樣的滋味。難怪今天“大師”的稱謂更多情況下變成了一種調(diào)侃。借用一位茶友的話說,“真理樸素,大師平常。神道設(shè)教,就得提防。”茶本無所謂對錯,提防的應(yīng)該是人心吧。